孩子做作业分心是大脑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但长期分心会影响学习效率。本期专注力小课堂分享了一套解决方案,从认知训练、行为激励和家长支持三个维度入手,结合专注力游戏、专注力头环和家校联合等具体方法,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提升专注力。这些策略既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,又通过正向激励和科学训练培养持续专注的能力,让家长能够以更专业、更有效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。
日常可以孩子多多进行亲子小游戏,如勺子运球、射门游戏等运动,促进前庭觉发展,对提升专注力有帮助。这类游戏能增强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大脑专注度,建议每天固定时间进行,形成习惯,同时避免过于复杂的规则,以免增加挫败感。 制作专注力存折,每专注40分钟贴一颗星星,累积星星兑换特权(如获得心仪物品和选择周末活动)。初期可适当降低标准(如25分钟一颗星),确保孩子能获得正向激励,兑换的奖励应具吸引力且可兑现,避免空头承诺。 佩戴专注力头环让孩子看到自己专心的程度;专注结束后根据曲线,分析复盘刚刚专注的状态,用「分心怪兽」记录本,画下每次分心的干扰源。可视化数据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专注力的变化,家长可引导孩子观察“分心高峰时段”,共同制定对策。 和孩子一起制定“家庭专注挑战”:家长专注工作或阅读,孩子专注学习,互相监督;每40分钟给予简短鼓励:「刚才很专注哦」。家长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,避免在孩子学习时刷手机或频繁走动,营造安静的共学环境。 避免说「别分心」,改为「观察到你能坚持20分钟了」,用(暂停-深呼吸-继续)三步法应对突发干扰和分心。语言暗示影响孩子自我认知,强调进步而非错误,分心时引导孩子短暂休息后继续,而非责备。 与老师沟通孩子在课上的专注状态,将家里的专注情况(小程序专注力曲线截图)反馈给老师,根据老师的点评和建议调整方法;做到在校学在家练,发挥1+7的最大效果(一次的课堂学习+七天的家庭练习=养成专心的好习惯)。定期与老师交流,确保教育方法一致,避免孩子因标准混乱而无所适从。 分心是大脑的正常反应,家长应避免频繁打断或指责。每天记录孩子的专注时长(哪怕多1分钟也肯定),逐步延长,让孩子感受到进步。坚持耐心引导,而非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,长期积累才能形成稳定的专注力。 提升专注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正向激励。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关键,通过游戏化训练、可视化管理和家校联合,孩子能逐步建立高效的学习习惯。记住,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,耐心陪伴终会收获成长。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让孩子增强专注力,提升学习成绩